X

为什么你越“控制成本”,员工越没干劲?这才是根本原因

2025-09-16 栏目: 答疑精选 查看(7)

利润变薄的困局:

成本控制不是“抠门”


很多企业老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公司销量没降,甚至还涨了点,可利润却像被戳了个洞的气球,慢慢瘪下去。开会时说“要控制成本”,最后往往变成 “少开空调、打印双面纸”,要么就是砍员工福利、压供应商货款,结果成本没降多少,团队士气和供应链关系先崩了。


其实成本控制不是“抠门”,是一套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精益体系。就像老木匠做家具,不是省木料,反而精准计算每块料的用法,减少废料,同时保证家具结实耐用。企业要做的,就是用精益思维,把“浪费” 从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里挤出去。


算对成本:

别用“大瓢分粥”,要精准到 “作业”


先搞懂一个核心:成本不是“算出来” 的,是 “管出来” 的。很多企业用传统成本法算账,比如把制造费用按人工工时分摊,结果常常算错账。


有个做电子产品的公司,原来以为产品 Z 最赚钱 —— 定价 250 元,比目标售价 157.5 元高不少,订单排到下个月。可后来用作业成本法(ABC)重新算,才发现之前算错了成本:Z 产品工艺复杂,需要更多的采购订单、物料搬运和质量检测,实际单位成本高达 390.85 元,卖 250 元其实是在亏。反倒是之前以为 “不赚钱” 的产品 Y,重新核算后成本比原来低,现在的售价其实是合理的。


这就是精益里“精准算成本” 的重要性。传统成本法像用大瓢分粥,不管每个人的实际需求;ABC 法则是把粥分到每个具体的 “作业” 里 — 装配、采购、包装这些步骤,每个步骤花了多少钱,都算清楚。这样一来,哪个产品真赚钱、哪个在“隐形亏损”,一目了然,决策就不会踩坑。


揪出隐形浪费:

90% 的时间都在 “白扔钱”


搞对成本后,下一步就是找“浪费”。很多工厂里,浪费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很少有人在意。有个数据很扎心:物料从进厂到出厂,真正能给产品“增值” 的时间,不到 10%。剩下的 90%,都耗在了等待、搬运、返工这些不增值的事上。


比如搬运,看起来是必须的,可实际上制造费用里 25%-40% 都是搬运费,工厂 85% 的事故也和搬运有关。有个工厂原来把原材料放在仓库,生产时再用叉车运到车间,每天要运几十趟,不仅花时间,还容易磕坏物料。后来调整布局,把原材料放在车间旁边的暂存区,搬运次数少了一半,人工和时间成本省了不少,还减少了物料损耗。


再比如等待,机器坏了等维修、材料缺了等采购、上道工序没做完等下道,这些“等” 的时间,都是白扔的成本。有个车间统计过,工人每天大概有 15% 的时间在等,要是能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不用加人,产能就能提 10% 以上。


精益态度:

选“找办法”,不选 “找借口”


这些浪费不是看不见,而是很多人觉得“就这样,改不了”。精益思维里有个重要的态度:没有“改不了” 的浪费,只有 “不想改” 的意识。就像面对“每月成本降 5%” 的目标,有人说 “肯定做不到”,有人说 “我尽力试试”,而精益的管理者会说 “我一定能找到办法”。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选出来的 — 选了 “找办法”,才会去观察流程、问员工、试方案,最后真的把成本降下来。很多时候,成本降不下来,不是能力问题,是先给自己设了 “做不到” 的限制。


落地靠工具:

用 ECRS 简化流程,用快速换型抢产能


当然,精益不是靠“喊口号”,得有落地的工具。比如 ECRS 原则,就是帮企业简化流程的 “四步法”:


  1. 先看能不能“剔除” 不必要的步骤,比如有些产品的检测环节重复了,就删掉;

  2. 再看能不能“合并”,比如两个需要同一个部门处理的流程,合在一起做;

  3. 然后“重组” 顺序,比如把备货放在生产前一天,而不是提前一周,减少库存;

  4. 最后“简化” 动作,比如工人拿工具要走三步,现在放在手边,一步就能拿到,效率自然高了。


还有快速换型,很多工厂换产品型号时,机器要停一两个小时,这段时间就是“停产损失”。


精益里把换型时间分成“内部时间”(必须停机才能做的)和 “外部时间”(机器转着也能做的),比如提前把新模具准备好、预加热,这些外部时间做好了,停机换型的时间就能从 2 小时缩到 30 分钟,产能自然就上来了。


全员参与:

让每个员工都成“成本管家”


最关键的是,精益不是管理层的“独角戏”,得让全员参与。


有个工厂搞了“成本节省奖励”,员工提出的改善方案,只要能落地省钱,就把节省金额的 20% 奖励给个人。有个老工人发现,机器的冷却水能循环用,不用每天换新的,一年能省几万块水费,最后拿到了一笔不少的奖金。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成了“成本管家”— 一线员工最清楚流程里的浪费,管理层做好引导和奖励,不用天天催着 “降成本”,大家都会主动找问题、想办法。


精益的底气:

不是大改革,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其实,精益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大改革”,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 “持续改善”。今天减少一次搬运,明天缩短 10 分钟换型时间,后天优化一个检测步骤,日积月累,成本就降下来了,利润自然就上去了。


对企业来说,市场好的时候,靠销量能赚快钱;市场不好的时候,精益带来的成本优势,才是最硬的底气。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企业,从来都不怕行业波动。

咨询

系统解决方案

  • 百仕瑞制造

    制造业管理专家(内训+咨询)

    从一线主管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制造业岗位建模及学习体系搭建,专注于制造型企业人才培养与绩效提升个性化解决方案。

  • 睿选优课

    企业一站式培训平台(公开课)

    “9大模块,3大层级”,行业+职位全覆盖,理论+实战全囊括,让老板省心、员工称心的学习平台。

  • 瑞制咨询

    精益企业系统方案供应商(深度咨询)

    转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本土化”兼具“国际化”的可实施咨询思路和解决方案,注重项目失效、财务收益和人才培养。

  • 睿邻

    领导力品牌(内训)

    帮助学员胜任岗位要求并不断挖掘个人成长潜力,专注自主课程版权和定制化项目的新锐领导力品牌。

留言

我猜您现在可能存在如下疑问:

你们能做什么?需要多少钱?需要多久?

我需要做什么?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售后服务怎么样?

联系吧
电话:400-921-0939
如遇占线或暂未接听请拨:1822103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