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仓库作业都是环环相扣的,比如收货后就是上架,上架之后就是补货,补货之后就是拣货等等,这里之所以提到上架,是因为上架作业非常关键,遵行一定的上架规则会大幅提高后续仓库作业的效率。
上架作业应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扇形上架原则”。
二、什么是“扇形上架原则”
扇形上架原则,也称为热销品就近原则或ABC动态布局原则,其核心思想是:
根据商品的出货频率(即“动销率”),将仓库的库位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扇形区域。出货频率越高的商品,其存放的库位就应该越靠近出货口(如分拣区、打包台、月台),形成一个以出货口为圆心的“扇形”布局。
简单来说,就是“快腿跑短途,慢腿跑长途”。
“快腿”(高周转率的商品)放在离出口近的地方,移动距离短,拣货速度快。
“慢腿”(低周转率的商品)可以放在仓库的深处或角落,即使移动距离长,但因为拣货频率低,对整体效率影响小。
这个“扇形”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并不要求库位在物理上严格呈扇形排列,它强调的是“距离优先”的布局逻辑。
三、扇形上架原则的具体作用
实施这一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提升仓库的作业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幅提高拣货效率
这是最核心的作用。据统计,在拣货作业中,拣货员的行走时间约占整个拣货时间的50%以上。通过将热销品放置在离出口最近的位置,可以显著缩短拣货员的行走距离和时间,从而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订单的拣选,直接提升人均效能。
2. 优化搬运路径,降低劳动强度
拣货员和搬运设备(如叉车、PDA)无需每次都为热门商品穿越整个仓库,减少了不必要的行走和搬运,降低了员工的体力消耗,有助于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减少人员疲劳。
3. 加快订单出库速度,提升响应能力
对于电商仓库或对时效性要求高的仓库来说,更快的拣货速度意味着订单可以更早地进入打包、分拨和发货环节,从而缩短整个订单履行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
4. 降低仓储运营成本
时间成本。效率提升等于变相降低了单位订单的人力时间成本。
能耗成本。对于使用燃油、电动叉车等设备的仓库,减少了行走距离也直接降低了燃油或电力消耗。
设备损耗。减少了设备的使用里程和磨损,降低了维护成本。
5. 使仓库空间利用更合理
该原则通常与ABC分类法结合使用:
A类商品(出货频率最高,约占SKU的10-20%,贡献70-80%出货量):放置在第一扇形区,即最靠近出货口的黄金位置。货位可能不需要很大,但周转极快。
B类商品(出货频率中等):放置在第二扇形区,即A类商品的后方或侧方。
C类商品(出货频率低,SKU占比高):放置在第三扇形区,即仓库的最深处、最高层或最角落的位置。
这样布局,将最宝贵的、交通最便利的仓位资源分配给了最能创造价值的商品。
以电商仓库为例:
- 一个大型电商仓库的出货口靠近打包台。根据最近3个月的销售数据进行调整布置:
- A区(离打包台最近的标准货架):存放最新款的手机壳、热门化妆品、应季服装等每日出库上百单的爆款。
- B区(A区后方或较远的窄巷道货架):存放一些小家电、书籍等日出库几十单的商品。
- C区(仓库最深处的高位重型货架):存放反季服装、大型家具备用零件等可能几天才出一单的商品。
- 当一名拣货员拿到一个包含A类爆款和C类长尾品的订单时,他可以很快地在A区拿到大部分商品,然后才需要“长途跋涉”到C区拿剩下的商品,整体效率远高于随机摆放。
四、总结
扇形上架原则是现代化仓库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优化原则之一,是提升仓库运作效率的基础,其应用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核心思想:按动销率分区,高周转率商品离出口最近。
2. 布局形态:逻辑上的“扇形”,从出货口向外辐射。
3. 主要目标:最小化拣货行走距离,最大化拣货效率。
4. 关键工具:通常与ABC分类法结合使用。
5. 动态调整:需要定期(如每季度/每半年)分析销售数据,动态调整商品所在扇区,因为商品的热销程度会随时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