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调整之后质量和效率提升了”、“要提高质量、提升效率,把不需要的工序合并在一起”、“我这里一道工序完成并且保证了它的质量和效率”。和孙明的访谈中,这位80后技师说了不下5次“效率”和“质量”。有着技师的基础素养:吃苦耐劳,孙明却也不是只“卖力气”。在他的工作中,提升效率、少走弯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是他的准则,也是他的追求。
孙明,男,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狂奔在高效道路上的高级技师
孙明出生于1982年,2001年从沈飞技校毕业后,进入沈飞某厂工作。19年间,他从一个小学徒,逐渐成长成了技术骨干。最开始孙明并不算起眼,但是多年的钻研和打拼总是会有回报,2015年厚积薄发的孙明开始获得了各项荣誉:2015年在全国数控项目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2015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2017年担任车工班班长;2019年沈飞以他的名字成立了工作室;2019年获得了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提到现阶段的计划,孙明的目标也很明确:“以前是个人成长,现在还要把团队带好。”
让孙明脱颖而出的,除了过硬的技术、钻研的精神,最关键的还是他的“高效”能最大限度提高产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可以最大化投入产出比。因此在工作的战略上,孙明要求“快、好、全”。
2017年,孙明所在的车间准备将一台闲置了7、8年的独立数控设备重新启动。“这个设备从落地之后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当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说我们的操作能力啊,维修的能力上都有欠缺。经过长时间闲置的设备各方面的性能都非常的不好。”
重启的任务落在了孙明头上。“我要和生产厂家配合将这个设备运行起来。进行编制程序调试,经过几次的磨合终于达到加工的要求。加工的质量比以前高出很多,效率也高出来很多。也算是解决了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孙明没有说自己当时重启设备付出了多少心力,但是简简单单的“几次磨合”四个字,足以想象背后的付出。
他对机器效率改造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在设备重启之后,孙明和团队一起将一些零件移到该设备进行加工,善于动脑子的孙明重新调整了参数,自制了一些夹具,并且用一道工序代替了以往繁琐、非必要的十道工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在我这里一道工序完成并且保证了它的质量和效率。这两项工作得到了公司车间的很大认可。现在在这台设备上不光是这两个活,经过了一年两年的运行,设备已经趋于满负荷的运作。”
带队高手教你怎样驾驭团队
除了负责车间工作,孙明现在更主要的任务是带团队。他不光传授技能,还要重新分配工作任务、磨合团队。小到传授技能,大到制定合作方案、思想工作,孙明俨然是操作团队的“大家长”。“我的角色挺多。”他笑道。
首先他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年龄、工作经验传授自己的技能。“我们班组有13个人。年龄结构就是老中青都有。但是主要以青年为主,因为我们做数控这个行业你要由浅入深这个时间比较长。现在年轻人比较多,但是他们能够踏实地学基础技能的人也不是很多。”
除此之外,他还重新分配了工作模式,激发团队的主动性。“我们组建了几个小团队。一个是4人团队操作三台设备。一个是4人团队操作4台设备,一台数控车,三台常规车。然后我带了三个人。怎么把他们能够带动起来,这个是我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做的工作。”“让大家的技能都能够提升,跟随着你的思路,我认为这个是比较难的。但是我们的新青年或者说从常规转到数控车床的青年,他们有些人没有这方面的意愿,这个是需要调动的。”
即使是带团队,他也不忘考虑“效率”:如何让团队联合起来,发挥最大效用是他一直思考的难题。“不光是将我的技术给大家传承下去,关键是将我的大局观给大家讲明白。我们以前都是一个人操作一台设备属于单打独斗的。怎么样让一个团队发挥出来的作用是1+1大于2,让4个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是超过5个人甚至6个人的作用。”
周到的教学、耐心的启发、过硬的技术让孙明在团队中很有威望。“你要做班组长,首先在技术上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都是在技术的圈子里的,所以你必须要技术上能服人。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在上下你要有协调的能力。还有就是你怎么把这个团队带好,需要个人魅力。”
给后辈的建议
孙明带队经验丰富,接触过许多不同技工。在提及给年轻技师的意见上很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做数控,他觉得最重要的素质是“认真”,也就是严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会导致严重的损失。“假如出现一些很小的失误。少一个小数点或者少一个0或者等等。往小了说可能对一个工件造成报废,往大了说对机床的损坏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我们的机床价值都非常高。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假如一个微小的操作失误对机床的影响比较大。”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光是技师必备的素质,也是作为公司一员,对产品、对企业的负责态度。
除了认真和严谨,孙明认为钻研精神也非常重要。“对于技能这一块没有天花板,我们每天都有成长。”而钻研的前提就是热爱。唯有热爱,才会深度研究,才会在这个领域坚持下去。而如何保持热爱,孙明给的建议是: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这是关键的内在驱动力。“我从头到尾都加工出来了。而且达到加工要求。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所以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到后来到关键的环节都是经过我的手去完成的。我感觉比较自豪。”
而“效率”其实也是他的建议之一,效率的根源来自对产品设备的熟悉以及清晰的逻辑思维。“我们加工一个零件其实是和下象棋一样的,一个象棋高手可能可以看5步10步,但是我们加工一个零件要从第一步看到最后一步。因为我们加工这个零件很复杂,如果其中的有一步你没有考虑,翻过头来再想去做这一步其实很困难。”这个建议不光是对技师,对许多其他的工作也很有建设性:很多人往往是上手就做,而不是想好了再做。其实每一步工作都会对后续产生影响,只有一开始就考虑周全,做好风险把控,才能在接下去的工作中顺畅无阻,避免做到一半发现不对再返工,反而浪费时间。
最后是要懂全局,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工种。“我们加工零件不光是本工种,对整个工种的全方位要有一个思考。就是你站的角度不能从你的本工种去看,而是应该全方位对一个零件有这样一个负责的态度。”
尾声
在培养人才上,孙明有聊不完的话题,除了上述几点建议,他还谈到了技师队伍在创新上的缺乏,容易墨守陈规的问题。虽然工作重心从现场转移到了带团队,孙明还是在继续思考“质量”和“效率”如何提升。他的经验也给我们所有人一个启示:好钢用在刀刃上。比起埋头苦干,不如巧干。在方向对的基础上钻研深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虽然近五年孙明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没有前14年的坚持和耐心,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