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舞台上,价格如同一场神秘的魔术,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供应商精心策划的策略。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全面了解了影响供应商定价的关键要素。
接下来,作为专业的采购人员,我们须要弄清楚供应商不同的定价方法,仔细研究供应商是如何定价的,进而为制定最佳的采购策略提供依据。
供应商常用的定价方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供应商依据成本决定价格。最基础的定价方式,计算公式为:价格 = 单位成本 ×(1 + 加成率)。例如:某供应商生产一件商品的单位成本为 100 元,希望获得 20% 的利润加成,则定价为 100×(1+20%)=120 元。
优点是计算简单、保证成本回收和基本利润;
缺点是忽略市场需求和竞争,可能导致价格脱离市场。
部分采购人员认为,成本加成定价方法的透明度较好,采购人员可以对供应商的成本明细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如此供应商没有机会人为增加成本。但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因为彻底审查一个供应商的财务信息,一方面供应商得配合,另一方面,要求采购人员具备很强的财务能力,上述两项工作很难达成。
目标利润定价法(投资回报率定价法)
先确定目标利润或投资回报率,再倒推价格。计算公式为:价格 =(总成本 + 目标利润)÷ 预计销售量。例如:供应商总投资 100 万元,目标年回报率 10%(即目标利润 10 万元),总成本 80 万元,预计销售 1 万件,则单价 =(80+10)÷1=90 元。适用于有明确利润目标的企业,如大型制造企业,但需准确预测销量,否则可能影响利润达成。
贪婪定价法
贪婪定价是供应商主导定价的最极端的例子。即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收取费用,但购买方仍然会购买其商品,尽管常常不情愿但还是会购买。供应商牢牢掌握定价权力。
贪婪定价适用于购买方无法选择、无法去其他地方且必须购买的情况。因此,供应商往往把价格定的很离谱,远高于商品的成本。
贪婪定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从原始设备制造商购买机器的备件或者设备的部件等等。
价值定价法
价值定价是购买者为某种额外的或认知的价值支付更多,根据购买者对商品的价值的主观认知定价,而非实际成本,供应商拥有权力。这是大多数供应商都力争取得的地位,也是品牌理论背后的定价方法。如果供应商能力建立自己的产品或品牌,就会出于一个很好的位置,可以让购买者支付更多来拥有它,因为它会带来有型或无形的的品牌属性。
例如:名牌汽车、名牌手机等,即使成本与同类产品差异不大,但因消费者认为其质量、技术更优,用户体验更好,定价可显著高于成本。
预算定价法
预算定价是指在项目、采购或服务开展前,根据预先设定的预算额度来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方法,核心是价格与预算相匹配,通常用于买方主导、预算约束明确的场景(如政府采购、企业内部采购、工程项目等)。其本质是 “以预算定价格”,而非单纯基于成本或市场供需,目的是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完成采购或服务,避免超支。
例如:政府或事业单位采购:这类机构通常有严格的年度预算限制,采购价格需控制在预算额度内,例如某教育局用 100 万元预算采购校园设备,供应商报价不得超过该金额。
预算定价的特点:一是价格受预算刚性约束:预算是定价的核心上限,供应商需在预算内调整产品配置、服务范围或利润空间,而非自由定价。二是常伴随 “性价比平衡”:为在预算内达成交易,供应商可能简化非核心功能、降低材料标准或压缩利润,买方则需在预算与质量间妥协。例如:政府预算 200 万元采购 10 辆公务车,供应商可能提供基础配置车型,而非高配版本。三是易引发 “预算浪费” 或 “质量缩水”:若供应商为填满预算而虚报价格(如预算 10 万元采购设备,实际成本 8 万元,却报价 9.9 万元),属于预算内的 “隐性贪婪定价”。
买方目标定价法
买方目标定价是彻底的“买方力量”的方法。购买方确定需要的商品的规格,并告诉供应商能接受的供应价格。买方在市场上强势时目标定价才有可能实现。比如一家大型的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就零件进行目标定价是完全可能的,现实也确实如此。
买方目标定价适用的场景。比如标准化产品采购:产品规格统一、市场竞争充分(如钢材、电子元件、通用设备),买方有较大议价权,可通过目标定价筛选供应商。再比如长期合作采购:与供应商建立年度框架协议时,买方会设定全年采购的目标单价,要求供应商在协议期内按此价格供货(除非原材料大幅波动)。
总结:掌握供应商定价方法重要性
采购方掌握供应商定价方法,本质是从 “被动接受报价” 转向 “主动掌控价格逻辑”。其价值不仅是短期的成本节约,更能提升采购的专业性(避免被 “套路”)、增强供应链韧性(平衡价格与质量)、支撑长期战略(与供应商形成价值共生)。尤其在市场波动频繁(如原材料涨价、供应链紧张)的环境中,这种能力是企业抵御成本风险的关键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