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什么说,90%以上的企业还没有战略?

2024-09-04 栏目: 对话高管 查看(51)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危中有机——机会才是组织活力之源》,主要是分享一些我与企业互动当中得出的体会和思考。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我发现,很多企业学习华为停留在表层,比如考核体系、干部体系、组织活力等等,在内部搞得不亦乐乎,“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所有的表面功夫都做了,但是公司却没有成长,业绩也没有提升。这种管理有意义吗?所以,企业还是要抓住“牛鼻子”,找到组织活力的“牛鼻子”在哪里。

我认为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机会,机会分两种:一种是战略性机会,一种是战术性机会。不论组织怎样发展,最终不外乎这样两个机会。企业一定要分清楚两种机会的不同特点。比如,战略性机会的特点是什么?它可能是基于未来的,是别人暂时还没有进入的领域,这个市场很空旷,还不够拥挤。这样的机会从哪里来?往往是企业自己创造出来的。自己创造的机会,企业自然就具有先发优势。

而战术性机会是一种在大的机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因为你拥有更多的资源驱动,从而占领了某一个市场的战术机会点。在这个战术机会点上,企业只需要配置优势的资源就可以了。这两种机会的不同之处在于,战术性机会的资源回报率可能会越来越低,因为我们是市场的跟随者,是“后进”者。如果我们一直在跟随,到最后有可能会陷入内卷,很多企业的内卷就是这样产生的。当别人已经把这个市场培育了出来,大家都在跟,跟的人多了,市场空间没有变,当然会形成内卷。而战略性机会则不然。它可能是我们重新开辟的战场,其未来回报率的预期会比较高。

当然,风险也会比较大。也就是说,风险大的领域,回报也相对较大,没有风险的位置,回报自然也有限。总之,机会就是企业发展的“根目录”,企业要追求组织活力,就一定要找到“根目录”,找不到这个“根目录”,企业的很多活动都是无用功。

人才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大部分企业的人才发展方案是无效的,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没有抓住“牛鼻子”,没有抓住企业的成长。华为的人才发展方案为什么会有效?我认为就在于一点:“根目录”,也就是事业成长的机会。

我们不妨想一想,年轻人要向上发展,但一些关键岗位早已被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占据了,哪有什么岗位来供你发展?也就是说,当你从来都没机会坐到驾驶舱里面去时,你怎么能成为老司机呢?而坐在岗位上的人,面对一些即将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后起之秀”,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排斥。所以,很多企业在建设所谓的人才发展体系的时候,不能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只能做一些“娱乐老板”的假招式。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年轻人才能有机会?业绩翻一番,出现了大量的空缺岗位。它带来的结果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不管下面的年轻人有没有能力,先提升上岗。

在现实当中,很多人就是这样干上来的。这里面的逻辑是,首先要有人干,之后发现不行,再调整。所以,人才的发展,事实上就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在新岗位上适应、历练,再通过不断地筛选,大浪淘沙般地淘出人才,这根本就不是哪一个机构培养出来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机会的重要性,只有在机会当中,组织才有活力,人才才有成长。

在为一些企业做辅导的时候,我也是强调,首要目标是成长。不能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管理项目、不管成长、只管过程的企业咨询。以器官移植为例。器官移植首先是器官配型,一家企业的基因是什么?当我们为这样的基因移植了华为的“器官”,即便器官非常健康,不配型也会器官坏死。所以,做企业咨询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地为局部项目做咨询,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效的。

所以,要想学好管理,一定要打通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如果不能学习到这样的底层逻辑,只懂战略,只懂组织,只懂人才,只懂激励,大家都是某一个模块的高手,但都不是系统专家,各个模块彼此没有关系,生产力从何而来?关系才是生产力。因此,一定要找到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之后,哪个地方有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着手调节,并且能够预知调节过程对系统各方造成的影响。

评判一个大的机会,往往有一些规律性的判据,如果能抓住这几个判据,企业就可以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分析:第一,从产业的成长生态角度衡量。大的产业发展机会,才能孵化大的企业。华为是这样,宁德时代也是这样。大的产业政策下,企业即便犯一些错误,都能够被产业的成长所消化。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产业发展的成长性为企业背书,企业就很难消化自己犯的错误。

第二,如果没有大的产业政策,那就要看是不是一个大市场,没有大市场,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企业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三,唯一性。如果没有唯一性,企业就很容易陷入内卷。今天走访了一家企业,它就有唯一性,且处于一个大的市场当中,它可以把客户的总体拥有成本下降20%-30%,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降成本是不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不一定,但是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刚需。

危机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公平的

今天,中国有很多企业出现了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大类。

第一类,流量递减,企业还在,客户却没了。企业必须创造客户,企业最担忧的事情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如果失去了客户,我们还做什么生意?所以,这是当下企业最大的痛点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失去客户?现在,有很多领域形成了头部企业通吃的局面。比如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它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了40%-50%。这么大的市场份额,相当于蛋糕的一半都被它拿走了。而其他企业只能瓜分剩下的一半,当然就很激烈。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平台企业通吃。我们知道,以前的商场和超市的经营有多活跃?但是经过平台企业的冲击,那些大的商场已经明显衰落了,大量商铺的门前都空空荡荡。原因何在?恰恰在于头部通吃、平台通吃。很多企业还深陷在传统的思维当中,纷纷涌到那些传统的生意里面去,而里面早已拥挤不堪,大家就只能内卷,甚至被残酷地挤出局。最终一些企业只能把厂房出租,或干脆变成了物业公司。

第二类,供应中断。比如芯片。前段时间,汽车行业的生产受到芯片断供的影响比较严重。企业要自问,平时所做的供应链管理,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一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充足的利润,原因是什么?它去年储备了大量的原材料,这个原材料在今年行情大涨。而现在的行情是,原材料的价格已经从最高点开始回落。他们通过管理供应链实现了利润,比直接做产品赚的多。所以我认为,企业不见得一定要通过产品来实现利润,还需要有全方位的思考。如何能从各个环节争取盈利空间?怎样能够防止供应链突然中断?我们讲管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组织环节的核心是什么?一定要有预见性,没有预见性,各项组织工作都是被动的。企业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预案,不然,一旦某种特定的情况发生,问题也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类,入不敷出。客户也在,供应链也还正常,但企业的现金流断了。现金流一断,就发不出工资,也付不了货款。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就是,企业的盈利固然重要,但是比利润更重要的是现金流,如果现金流断裂,企业的大船就可能会搁浅。

以上是我看到的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三个典型问题。如果不考虑这些事情,一浪过来,企业就可能起不来了。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要对下面的思考进行思考:所有这些不确定的波动,包括社会的、政治的、市场的、客户的危机,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公平的,我们能遇到,别人也能遇到,外部的波动,种种困难和问题,恰恰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而不能作为我们的业绩完不成的理由。企业外部的不连续性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面对的一种必然。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才能为企业带来许多机会。企业必须学会在波动当中创造机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逢凶化吉的企业背后有何规律

很多企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什么需求?痛点、甜点、痒点、高点……我们满足的是哪一种?如果不是聚焦客户的痛点,外部环境一波动,企业可能就会麻烦了。解决方案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治愈。原则上企业给客户开的必须是“处方药”,而不能是“保健药”。如果我们卖的只是保健药,那用户只有在过得好的情况下才能买一点。比如市场上的穿戴设备是处方药还是保健药?它是典型的保健药。手机如果卖得很好,用户可以顺便买一块电子手表。但手机才是用户须臾离不了的设备,它就属于处方药。所以,企业做产品,尽量不要做痒点、甜点或高点,而是要做那种能够满足客户痛点的东西,或者把痒点和甜点变成痛点。

活的久的企业,都有一种逢凶化吉,不落入发展陷阱的特点。逢凶化吉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有没有规律性?只有掌握了规律,找到应对一般规律的方法,我们学习的知识才有通用性。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认为,学习华为还是有难度的,也很难学成功。华为所有的方法论都来自对自身过往实践的总结。从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是知识,没有从实践当中分离出来的是经验。华为过往提炼出来知识能够指导华为未来的成功吗?不能。因为未来不是过去的延长线。既然华为自己都不能套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我们把它们拿过来指导自己公司的未来,能行吗?肯定也不行。企业在自己的过往实践当中,没有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就是我们自身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指导我们未来持续成功吗?依然不行。经验是初级的知识,而知识是理性的、更深层的知识。

华为的知识不能指导我们成功,我们自身的经验也不能指导我们自己,那企业怎么办?我认为,要实事求是。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创造新知识,不能僵化。生搬硬套华为的知识就是教条主义,盲目套用自己的经验就是经验主义。所以,企业既不能犯僵化的教条主义错误,也不能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在遇到新情况,碰到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创造新知识,只有新知识才能指导我们的未来,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认为管理就是调节原因变量,让时间的价值最大化。针对上面的情况,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可能的原因变量:

首先,是刚需还是保健?企业要开源,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是刚需还是保健?企业最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要如何把保健性的产品变成刚需?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企业要想办法,要知道从哪里着手,使之发生变化。

第二,战略采购还是战术采购?如果企业的供应链发生了问题,就要自我审察,我们是战略采购,还是战术采购?后者基本是按照生产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的采购业务,是将销售计划和供应链计划进行匹配的过程。还有一种采购是战略采购,它是保证供应链稳健的一种采购。对于风险,我们都需要学会未雨绸缪。如果企业事先没有预案,当“黑天鹅”事件出现,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第三,是机会还是内卷?企业必须看清楚大的形势,到底是机会还是内卷?同质化的产品与服务必然形成内卷,如果它仍然有生存的空间,前提是在“太平洋里捕鱼”,彼此碰不着。如果这是一片狭窄的水域呢?大家就会打得很激烈。同质化的产品必然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风险,比如新能源电池,不要看新能源汽车处在一个非常优质的赛道,但它也是非常内卷的。但是,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还能活下去?因为燃油车正不断释放出新的市场,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相信死于竞争的企业会很多。

上述内容,无外乎归于一点,我们的管理体系必须构筑在生存底线的基础之上,因为企业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要活下去。企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其实都是三个字:活下去。

这就如同做人,人的一生要想把所有的机会都占住,其实并不现实。但是在一生当中,只要抓住一两次关键机会就够了。

当然,这里面始终有一个前提,即我们首先要活着。如果不活着,机会与我们无缘。企业首先要不追求赢,要追求不输。不输才是最安全的保证。不输的企业,一旦遇到机会,照样可以厚积薄发,重新滋润起来。如果能再次占住一个机会,我们就会活得更加滋润一些。做企业不要总是惦记着高光时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有多少风头一时无两的企业,如今已经沦为笑谈?市场风云变幻,城头的大王旗换了又换,唯有低调、平平安安、顺风顺水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企业的管理体系一定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面,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假设。

咨询

系统解决方案

  • 百仕瑞制造

    制造业管理专家(内训+咨询)

    从一线主管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制造业岗位建模及学习体系搭建,专注于制造型企业人才培养与绩效提升个性化解决方案。

  • 睿选优课

    企业一站式培训平台(公开课)

    “9大模块,3大层级”,行业+职位全覆盖,理论+实战全囊括,让老板省心、员工称心的学习平台。

  • 瑞制咨询

    精益企业系统方案供应商(深度咨询)

    转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本土化”兼具“国际化”的可实施咨询思路和解决方案,注重项目失效、财务收益和人才培养。

  • 睿邻

    领导力品牌(内训)

    帮助学员胜任岗位要求并不断挖掘个人成长潜力,专注自主课程版权和定制化项目的新锐领导力品牌。

留言

我猜您现在可能存在如下疑问:

你们能做什么?需要多少钱?需要多久?

我需要做什么?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售后服务怎么样?

联系吧
电话:400-921-0939
如遇占线或暂未接听请拨:1822103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