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采购实战家专栏
以下是采购流程中常见的100个风险控制点,覆盖需求确认、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订单执行、验收付款等全流程,帮助企业在合规性、成本控制、质量保障等方面规避风险:
—1—
需求确认阶段
1. 需求模糊:未明确采购规格、数量或用途,导致采购偏差。
2. 重复采购:未核查库存,重复购买造成浪费。
3. 预算不足:需求超出预算,导致资金链风险。
4. 虚假需求:部门虚报需求谋取私利。
5. 技术参数不合理:要求过高或过低,限制供应商选择范围。
6. 需求变更频繁:影响采购计划稳定性。
7. 未考虑替代方案:单一需求导致议价能力弱。
8. 未评估环保/合规要求:采购禁用品或不合规材料。
9. 紧急采购过多:跳过正常流程,滋生舞弊风险。
10. 需求未经审批:个人擅自发起采购。
11. 未分析长期需求:忽略供应链可持续性。
12. 需求与战略脱节:采购偏离企业核心目标。
13. 部门间沟通不畅:需求信息传递错误。
14. 未考虑生命周期成本:忽略维护或处置成本。
15. 需求文档缺失:无书面记录,责任不清。
— 2—
供应商选择阶段
16. 供应商资质造假:伪造证书或业绩证明。
17. 围标/串标:供应商勾结抬高价格。
18. 报价虚高:未进行市场比价或成本分析。
19. 关联交易未披露:利益输送风险。
20. 供应商技术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质量要求。
21. 供应商财务风险:资金链断裂导致断供。
22. 未现场考察:实际产能或管理能力存疑。
23. 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供应链脆弱性高。
24. 供应商信誉差:历史交货延迟或纠纷记录。
25. 地域风险:政治、自然灾害影响供应稳定性。
26. 未评估ESG表现:环保或社会责任不达标。
27. 评标标准不透明:主观打分导致不公平。
28. 技术方案不匹配:供应商方案与需求不符。
29. 未审查知识产权:采购产品涉及侵权。
30. 未签订保密协议:商业信息泄露风险。
31. 供应商产能不足:无法满足批量需求。
32. 隐性成本未核算:物流、税费等额外支出。
33. 未评估供应商创新能力:技术迭代风险。
34. 未分析报价合理性:分项价格虚高(如人工、材料)。
35. 未核查黑名单:合作被禁供应商。
— 3—
合同签订阶段
36. 条款模糊:权利义务不明确。
37. 违约责任缺失:供应商违约无追责依据。
38. 价格波动未约定:大宗商品未设置调价机制。
39. 验收标准不清晰:质量争议风险。
40. 付款条件不合理:预付款比例过高。
41. 知识产权归属不清:技术成果归属争议。
42. 不可抗力条款缺失:无法应对突发事件。
43. 未约定争议解决方式:诉讼或仲裁成本高。
44. 合同未法务审核:条款法律漏洞。
45. 签字人无授权:合同效力存疑。
46. 未约定交货时间:延迟交付无约束。
47. 未明确售后服务:维修或退换货条款缺失。
48. 合同版本错误:新旧条款混淆。
49. 未约定保密责任:商业机密泄露风险。
50. 阴阳合同:实际执行与备案合同不符。
— 4—
订单执行阶段
51. 供应商生产进度失控:未定期跟踪生产计划。
52. 原材料涨价:供应商成本上升导致违约。
53. 质量问题未及时发现:未驻厂检验或抽检。
54. 物流风险:运输损坏、延误或丢失。
55. 海关清关问题:单据错误或税率变动。
56. 供应商擅自变更工艺:未按约定标准生产。
57. 分包管理缺失:供应商二次外包质量失控。
58. 未监控供应商库存:原材料不足影响交付。
59. 汇率波动:跨境采购成本增加。
60. 政策变化:进出口限制或关税调整。
61. 未预留缓冲时间:意外事件导致交付延迟。
62. 沟通不畅:需求变更未及时通知供应商。
63. 供应商员工罢工:劳资纠纷影响生产。
64. 技术变更未同步:设计调整未更新采购要求。
65. 未备份供应商:突发断供无替代方案。
66. 包装不合格:货物运输中受损。
67. 单据不完整:影响报关或验收。
68. 供应商挪用预付款:资金未用于生产。
69. 未跟踪物流信息:无法实时掌握货物状态。
70. 未评估供应商合规性:使用童工或冲突矿产。
— 5—
验收与入库阶段
71. 验收标准不统一:主观判断导致争议。
72. 未按比例抽检:漏检不合格品。
73. 验收人员不专业:无法识别质量问题。
74. 未记录验收结果:后续追责无依据。
75. 货物与订单不符:数量、型号错误。
76. 仓储条件不达标:货物受潮、变质。
77. 未及时入库:货物滞留导致丢失或损坏。
78. 库存记录错误:系统数据与实际不符。
79. 不合格品处理不当:未及时退货或索赔。
80. 未核对随货单据:缺少质检报告或合格证。
81. 验收拖延:影响付款或生产进度。
82. 未封存样品:质量争议无参照物。
83. 交叉污染风险:危险品与普通货物混放。
84. 未定期盘点:库存损耗未及时发现。
85. 标签信息错误:影响后续领用或追溯。
— 6—
付款与结算阶段
86. 发票信息错误:抬头、税号或金额不符。
87. 重复付款:系统漏洞或人工失误。
88. 未核对验收结果付款:货未到或不合格仍付款。
89. 汇率损失:未锁定外汇汇率。
90. 预付款未跟踪:供应商未履约但已付款。
91. 付款比例不合理:尾款比例过低或无质保金。
92. 虚开发票:供应商伪造发票套取资金。
93. 未及时对账:账务差异长期未解决。
94. 违反付款周期:影响企业现金流或信誉。
95. 未审核付款权限:非授权人员审批付款。
96. 现金交易风险:资金安全与审计隐患。
97. 未留存付款凭证:审计时无法提供证明。
98. 质保金未退还:合同期满后拖延处理。
99. 未核销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导致财务失真。
100. 未分析采购成本:未优化总成本(TCO)。
风险控制建议
制度化流程:明确各环节审批权限与标准。
数字化工具:采用ERP系统跟踪采购全流程。
供应商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合作名单。
内部审计:抽查合同、验收单与付款记录。
培训与问责:加强采购人员合规意识与责任追究。
通过系统化梳理风险点并制定应对措施,可显著提升采购透明度,降低合规与成本风险。